你知道仿古建筑琉璃瓦的发展史吗?北京古建设计
2017/2/23 9:51:37
你知道仿古建筑琉璃瓦的发展史吗?
关于琉璃的定义和一些古典文献的有关记载,最近已有文章作过简述(见《古建园林技术》)总第九期路长《琉璃瓦》一文)。在此,着重从建筑琉璃技术发展的角度作必要的回顾。
作为建筑物上使用的琉璃瓦和屋顶脊物发展的历史,就材料而言指两个方面:一是陶胎的成型发展史,二是附于陶胎之上的琉璃面层的发展史。而就形象变化的角度言,则有时代风格和艺术造型方面的问题。 琉璃瓦实际上加上了琉璃釉的陶瓦,琉璃瓦的发展史也就是陶瓦在某一阶段的发展史。我国历来有“秦砖汉瓦”的说法,其实早在西周(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)就能制作瓦了。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址,以发现有板瓦、筒瓦、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。从当时板瓦、筒瓦的瓦钉和瓦鼻推测,可能是用在草泥屋顶的脊部和天沟。瓦的使用到东周和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起来。从《周礼·考工记》所载(“葺屋三分”,“瓦屋四分”)可知,由于瓦的使用,使屋顶坡度由草屋顶的1:3,(按清代说法约为六六举)降至瓦屋顶1:4(为五举)。这时,又出现了半圆形的瓦当,瓦当表面有凸起的饕餮纹,涡纹,卷云纹,铺首纹等纹饰。这个时期的青瓦比西周的略小而薄,瓦型也有了改进,瓦鼻基本消失。筒瓦和瓦当的一端作出雄头(榫头),使筒瓦之间相接严密。战国时期瓦的生产更加发展,并有在瓦上涂朱色颜料的做法,用于王宫、诸侯官室的草泥屋顶上。战国燕下都出土的瓦当已有二十余种花纹、如绳纹、卷云纹,饕餮纹、树木双兽纹、树木双目纹、龙纹、鸟纹等。者说明当时的制瓦技术和纹饰技术,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时至秦汉(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),我国古代砖瓦生产盛况空前,砖瓦制造业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,并有大量砖瓦实物遗留至今。因此人们用“秦砖汉瓦”的说法来概括我国早期的砖瓦业。当时的青瓦品种比以前的有所扩大,质量显著提高。圆形瓦当刻有皇家,官方用语或墓志铭、吉祥文字、纹饰疏朗而富有变化,以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为瓦当图案的“四神瓦”可谓当时的杰作。此时的滴水呈带形或齿形,小瓦一般没有瓦头。《长安志图》谈及秦汉瓦当说:“汉瓦型制古庙”,工极精致,昔人有于陈仓得秦瓦,文曰羽阳千岁。羽阳,秦武王宫也。以是知古人制作不苟,虽一瓦甓必有铭时,不特彝顶为然耳,又未央字瓦,凡离宫故基亦皆有之,古瓦阳面多作小窝沱状如雨点,亦有作绳痕者。予尝过鹿台下见其败瓦亦然,乃知秦汉以前制皆作此。由此可见秦汉瓦的作工是相当精细的,且其尺寸较大,如秦始皇陵筒瓦圆形瓦当径约二尺。虽然迄今还未发现秦汉时期有系统阐述砖瓦技艺的史籍,但从散见于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中,还可对当时的制瓦技艺有所了解:秦代至西汉初期,制筒瓦分三道工序,先造瓦心次造边轮、后上瓦筒。到了西汉中期,工序有所简化,瓦心、边轮一次完成。
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(公元220年至589年)在秦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瓦技艺。据《图书集成·偃曝谈余》载:“铜雀瓦,世传邺都古瓦,夫魏之官室焚荡于汲桑之乱久矣!邺中记曰北高起邺,南城屋瓦皆以胡桃油油之,光明不藓,筒瓦长二尺阔一尺,板瓦之长亦如之而其阔倍之”,这种瓦的厚度仅1.5厘米。这个时期是我国琉璃发展的重要阶段。尽管我国的琉璃技艺可以追溯到很早,但建筑琉璃实物,迄今所发现的并无早于北魏者。在大同北魏平城宫殿遗址中,曾发现一些琉璃碎片,胎质含细砂,釉作浅绿色。这时宫殿屋顶的重要部件以采用鸱尾、勾头、滴水等琉璃物品。在北齐时期的宫殿,即由黄、绿琉璃瓦,也有涂核桃油而光彩夺目的青瓦。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板瓦,呈深褐色,质地坚致,火度较高;瓦头部分有花纹饰或锯齿形纹饰。筒瓦一般为素面,里面布纹。瓦当的纹饰主要是莲花纹和兽面纹。
您好,欢迎关注北京古建宏正步装饰有限公司,我公司专业承接古建工程设计、室内外设计与施工;仿古建筑设计施工;各种廊子、亭子。欢迎咨询:010-64042131.
北京古建宏正装饰有限公司是北京古建公司, 古建公司, 北京古建四合院、仿北京古建四合院、古建四合院、 古建设计、北京古建设计、北京仿古建筑、仿古建筑、仿古建筑图纸、北京古建筑四合院图纸、北京古建筑,古建筑油漆彩画,北京油漆彩画、仿古建筑大门、北京仿古建筑大门。
下一条新闻: 仿古建筑中砖瓦的烧制技术——古建公司
上一条新闻:仿古建筑中搭油活架子的规则 仿古建筑大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