檐下雕刻 (二)
2019/4/22 9:34:45
檐下雕刻(二)
昂是由商周大叉手屋架演变而来的斗拱构件。宋代建筑斗栱的昂部还很长,下伸至斗拱外端,支撑前檐;上至中桁檁下部,挑承梁底;以斗为支点,前檐和桁檁的重力保持平衡,起到了杠杆的作用。到明清时期,昂逐渐演变成一种纯装饰的构件,由大变小,由长变短,由雄壮变得秀丽细长,由简单变得繁密,并且雕刻成各种形象,如龙头、凤首、象鼻等。一组斗拱称为“攒”,一攒斗拱,通常由方斗、曲栱、斜昂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构件组成,纵横交错,层层叠叠,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观。斗拱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一部分,而且也是独有的一种制度。
枋是传统建筑中辅助稳定柱与梁的联系构件,有某种承重的作用,同时也是雕刻的重要部位。额枋(檐枋)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联系构件。早期的额枋多为一根,称“阑额”,到后来在其下部增设一根较细的枋,因此又有了大额枋和小额枋之分,并在两枋之间设置额垫板(檐垫板)。联系檐柱头与金柱头的称为随梁枋、穿插枋,脊檩下部有脊枋,金檩下部有金枋,用于加强柱与柱之间的联系。另外还有其他功能的天花枋、承檐枋、围脊枋、关门枋等。额枋部位的雕刻工艺十分精彩,采用浮雕、镂空雕、线雕等多种手法。题材也颇为广泛,历史人物、戏文故事、祥禽瑞兽、卷草花卉、祥瑞宝器等应有尽有。
雀替,又名角替,是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、枋的建筑构件。据推测,雀替由拱形替木演变而来,最初是从柱内伸出,承托额枋,有减少额枋的跨度、增大额枋榫子所受剪力及拉接额枋的作用。一般呈对称形式,像展开的双翼附于柱的两侧。宋代以前,雀替基本上是拱形替木,有两种基本形式:楔头雀替和蝉肚雀替。明代以后,雀替广为使用。到清代,雀替已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。清式雀替做法是做半榫插入柱子,上侧钉置在额枋底面,上面雕饰花草、鸟兽以及人物等装饰,装饰作用也由此替代最初的实用功能。
传统建筑中雀替有多种形式,跨度较小的两柱之间,两雀替较长并对接起来,称为“骑马雀替”;园林、民居廊下玲珑、精美的透空格子或花卉装饰,称为“花牙子雀替”;在大式做法建筑中,梁与随梁枋之间还有隔架斗拱雀替。雀替部位的雕刻题材以花卉鸟雀、卷草龙凤为主,工艺主要为镂空雕。
撑栱是位于檐柱外侧,斜向支撑挑檐檩、枋的檐下木构件,又名“托座”。因形似牛腿,故民间也称“牛腿”。最初撑栱仅仅是一根斜木杆,后来稍加雕饰,明代被斜木块所替代,雕刻也渐渐精细繁杂,并且增加了挑木及斗拱等,形式越来越复杂,逐步成为建筑雕饰中的主要部位。撑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、镂空雕、浮雕等。题材包括人物动物、祥禽瑞兽、卷草花卉、祥瑞宝器等常见内容。
您好,欢迎关注北京古建宏正步装饰有限公司,我公司专业承接古建工程设计、室内外设计与施工;仿古建筑设计施工;各种廊子、亭子。欢迎咨询:010-64042131.
北京古建宏正装饰有限公司是 北京古建公司,古建公司,北京古建四合院、仿北京古建四合院、古建四合院、古建设计、北京古建设计、北京仿古建筑、仿古建筑、仿古建筑图纸、北京古建筑四合院图纸、北京古建筑,古建筑油漆彩画, 北京油漆彩画、仿古建筑大门、北京仿古建筑大门、古建筑模型、古建筑结构、古建筑模型制作图解、 古建筑图片大全集、中国古建筑、古代建筑、中国古代建筑、古代建筑结构名称大全、古代建筑名字、古代建筑设计、古建筑图片、后海四合院、四合院别墅设计。 
下一条新闻: 门窗雕刻 (三)
上一条新闻:檐下雕刻 (一) |